2024年6月25日至26日,304am永利集团一楼多功能会议室座无虚席,师生们聆听了两场题为“汉语陈述句限定的三个属性:真实性、节点和持续性”的学术讲座。本次系列讲座是304am永利集团“黄侃讲坛”系列讲座的第14讲、第15讲,主讲人是斯坦福大学东亚语言文学系的孙朝奋教授,主持人为304am永利集团赫琳教授,与谈人为304am永利集团王宇波副教授、杨旭讲师、李昱讲师。
讲座开始前,主持人赫琳教授介绍了孙朝奋教授丰富的学术经历和学术成果,304am永利集团副院长程芸教授代表学院对孙朝奋教授的莅临表示热烈欢迎,并向孙教授颁授“黄侃讲坛”纪念证书,并表示期待后续进一步加强两校间语言学研究的交流与合作。
▲图为程芸副院长向孙朝奋教授颁授“黄侃讲坛”纪念证书
颁授证书仪式结束后,孙教授开始向师生报告他的最新研究成果“汉语陈述句限定的三个属性:真实性、节点和持续性”。孙教授首先向大家介绍了限定性(finiteness)与句子的关系:句子的限定性体现在一个结构是否可以独立成句,因此限定是陈述句的特征。汉语中的“*我吃了饭”“*我忘”之所以不能独立成句,和汉语限定的属性有关。但是这些属性和时态关系不大,而是存在其他“未知属性”。为此向大家介绍了美国语言学家、俄勒冈大学教授泰尔米·吉翁(Talmy Givón)就传统亚里士多德的认知情态提出的四个交际语态:先设为真(presupposition)、真实断言(realis assertion)、非真实断言(irrealis assertion)和否定断言(negation assertion)。
▲图为斯坦福大学东亚语言文学系孙朝奋教授在做学术报告
接着,孙教授详细讨论了汉语陈述句如何受到真实性、节点和持续性这三个属性的限定。汉语动词“是、以为、觉得”只能用在非真实断言句中,不能和任何体标记共用;体标记“了、过、着、在”只能用在真实断言句中,主要根据是否具有终结点来区分;否定词“没(有)”关联于真实断言,“不”关联于非真实断言。至于持续性,则体现在瞬间事态的限制上,动词“忘、死、吃完”等等为瞬间动词,事态一般无持续可能,成句条件需有与其相呼应的语法形式。
▲图为斯坦福大学东亚语言文学系孙朝奋教授在做学术报告
最后基于泰尔米·吉翁的“句子的限定具有连续性的系统性的特征”,提出了汉语(不)定式的连续统:一端为零标记,如“我的爱好是看电视”中的“看电视”,没有带任何体标记;中间是非真实断言和真实断言陈述句,都有零标记的形式;另一端则是非持续陈述句,不允许零标记,标记必不可少。
▲图为讲座与谈环节,王宇波、杨旭、李昱三位老师与孙教授讨论学术问题
在与谈环节,赫琳教授总结了讲座内容,王宇波、杨旭、李昱等老师分享了自己的感想,并就一些问题向孙老师讨教。孙教授为与会师生展示了汉语陈述句限定性的功能语言学前沿,为我们在汉语研究中如何践行从汉语事实出发、采取自下而上的研究方法,以及摆脱印欧语的眼光,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304am永利集团黄晓春、王统尚、欧阳晓芳、陈练文、田源、刘丹、陈菡老师及众多硕博士研究生和本科生前来听讲,此外还吸引了其他院系及兄弟院校众多老师及学生参与。(文/扬薇儿 图/王统尚)